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健康世界》 > 2005年第1期
编号:11264941
做个餐桌边的“讲究人儿”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6年11月2日 《健康世界》 2005年第1期
做个餐桌边的“讲究人儿”
做个餐桌边的“讲究人儿”

     一位日本朋友面对中国友人招待他的丰盛宴席惊讶地说:在日本,到一些高档餐馆吃饭,我们并不会因为点的菜少而不好意思。相反,剩下了吃不了,我们才会觉得不合适。许多客人用完餐后,盘子里都是光光的。如果客人剩下了饭菜,大多会说对不起。而餐馆也会感到很抱歉,会认为是自己的饭菜不合客人的胃口。如果仅从餐桌上看中国,中国真的比发达国家还发达!

    六十年代、甚至七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,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关于吃不饱饭的痛苦记忆。记者就曾见过一个出生于六十年代初的人,当大家都欢呼雀跃地争抢几个窝头时,他恨恨地说:我这一辈子都不想再吃窝头了,我吃怕了。怕了,苦怕了,饿怕了,穷怕了。对粮食、对饥饿的痛苦记忆,对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神会餐,沉淀了中国人对饮食浓浓的爱恨情仇。也正基于此,中国人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更重视吃饭,更讲究吃饭,进而赋予了吃饭更丰富的含义,也因此才有了种种不把吃饭当吃饭,而是当成了吃款、吃派、吃文化的人。有人不客气地将此种文化现象概括为“饥民文化”——饥民总是以饥民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,认为所有人都是饥民。于是,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,或是为了给客人以最高礼遇,其表现形式都是要让客人吃饱吃好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这里的所谓吃饱吃好,意味着桌儿上必须有剩余。因为饿怕了,所以但凡涉及到“吃”,则一定要有剩余,以此来证明我们现在翻身了,过上好日子了,能吃饱饭了——此乃饥民食文化的“精髓”。而将这种“精髓”吃透了的人,无疑就是那些吃款、吃派的食客们。不幸的是,尽管吃款、吃派的主儿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小部分人,但他们吃掉的却是人类财富的一大部分。被饿怕了的我们,最渴盼的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,就是丰衣足食!“饥民文化”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,于是,尽管我们并不想铺张、也痛恨浪费,尽管我们过完了这个年后,紧接着可能要吃一个月的方便面 ......
上一页1 2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6947 字符